
-
Sportrevue Leser
Diese Fetten haben immer so gute Waden :schluchz:
Und ich ***** diäte hier rum...
-
Eisenbeißer/in
Das wüdre ich auch gern mal sehen, wie so ein Sumo-Ringer nen Salto macht! lol
-
wir haben den deutschland oder europa meister... in sumoringen bei uns im studio... oder sein fett steckt ne menge kraft das ist unormal was der für gewichte bewegt ...
mfg
-
Discopumper/in
Oh mein Gott,der Dümmste Thread seit langem! Der gehört eher ins Funforum!
Nichts da. ich baue damit schon sehr erfolgreich auf. Ist zwar anstrengend. Aber ich werde ja belohnt. Geht doch im Studio rumhampeln. Ich werd lieber auf die gesunde art stark und muskolös. Das ist alles medizinisch belegt!
Da es beim Sumô keine Gewichtsklassen gibt bringt ein hohes Körpergewicht große Vorteile. Kann ein Anfänger sein Anfangsgewicht in den ersten vier Jahren seiner Laufbahn nicht um mindestens 10% steigern (wobei er im ersten Jahr durch das harte Training mindestens ebensoviel Gewicht verliert), so wird ihm meist nahegelegt, seine Karriere abzubrechen.
Auch die Nahrungsaufnahme wird als Teil des Trainings betrachtet. Es gibt zwei Hauptmahlzeiten am Tag, wobei die erste gegen 12 Uhr am Mittag ist. Jedes heya hat drei oder vier Ringer aus einer der unteren Klassen, die dafür zuständig sind, einzukaufen und das Essen zu kochen.
Das Hauptgericht heißt chanko nabe. Chanko bezeichnet allgemein alles, was Ringer essen (Reis, Nudeln, Gemüse, Fisch, Fleisch).
Alle Zutaten werden in einen großen Topf mit kochendem Wasser gegeben, zuerst Fisch oder Fleisch, danach viele Sorten grob geschnittenes Gemüse und tofu. Es gibt verschiedene Geschmacksrichtungen (mit spezieller Soße, mit Salzgeschmack, auf miso-Basis, mit Sojasauce und Zucker, mit Curry).
Zum Abendessen gibt es eine wesentlich größere Auswahl, z.B. Spaghetti, Curry-Reis, Hamburger, Schnitzel, Würstchen usw., natürlich immer mit reichlich Gemüse und Reis. Ein Problem ist, daß viele Ringer ihren "kleinen Hunger" zwischendurch mit Fast Food stillen, was der möglichst ausgewogenen Ernährung im heya entgegenwirkt.
Zusätzlich zum chanko nabe gibt es zahlreiche Beilagen, Reis, Bier, Sake oder nur Wasser. Vom ernährungswissenschaftlichen Standpunkt aus ist es eine ideale Verpflegung für Ringer (ausgewogene Mischung von tierischen und pflanzlichen Eiweißen).
Der Kalorienbedarf eines männlichen Erwachsenen liegt in Japan bei 2300 kcal pro Tag, bei einem sekitori durchschnittlich bei 3000-4000 kcal und bei einem makushita-Ringer bei 4000-6000kcal. Anfänger erreichen Werte von bis zu 10.000 kcal täglich!
Ein weiterer wichtiger Faktor für die Gewichtszunahme ist ein ausgedehnter Mittagsschlaf nach dem Essen.
Die Lebenserwartung der Ringer ist höher als der Durchschnitt bei der männlichen japanischen Bevölkerung (allgemein bessere Ernährung, weniger Infektionskrankheiten).
-
Discopumper/in
Und hier die studie dazu:
葬 而孔 子 嘆 , 見 其 所 始即知 其 所 終 。 文 子 問 曰 : 何行 而 民 親 其 上 ?
老 子 曰 : 使 之以 時 而 敬 慎 之 , 如 臨深 淵 , 如 履 薄 冰 ,天地 之 間 , 善 即 吾 畜 也, 不 善 即 吾 讎 也 , 昔者 夏 商 之 臣, 反 讎 桀紂 , 而 臣 湯 武 , 宿 沙之 民 , 自 攻 其 君 , 歸神 農氏 , 故 曰 : 「 人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也。 」
老 子 曰 : 治 大者 , 道 不 可 以 小 , 地廣 者 , 制 不 可 以 狹,位 高 者 , 事 不 可 以 煩, 民 眾 者 , 教 不 可 以苛 。 事 煩 難治 , 法 苛難 行 , 求 多 難 贍 , 寸而 度 之 , 至 丈 必 差 ,銖 而解 之 , 至 石 必 過, 石 稱 丈 量 , 徑 而 寡失 , 大 較 易 為 智 ,曲辯 難 為 慧 。 故 無 益 於治 , 有 益 於 亂 者 , 聖人 不 為 也 ,無 益 於 用者 , 有 益 於 費 者 , 智者 不 行 也 。 故 功 不 厭約 ,事 不 厭 省 , 求 不厭 寡 , 功 約 易 成 , 事省 易 治 , 求 寡 易 贍,任 於 眾 人 則 易 。 故 小辯 害 義 , 小 義 破 道 ,道 小 必 不 通, 通 必 簡。 河 以 逶 迆 故 能 遠 ,山 以 陵 遲 故 能 高 , 道以 優游 故 能 化 。 夫 通於 一 伎 , 審 於 一 事 ,察 於 一 能 , 可 以 曲說, 不 可 以 廣 應 也 。 夫調 音 者 , 小 絃 急 , 大絃 緩 , 立 事者 , 賤 者勞 , 貴 者 佚 。 道 之 言曰 : 芒 芒 昧 昧 , 因 天之 威, 與 天 同 氣 。 同氣 者 帝 , 同 義 者 王 ,同 功 者 霸 , 無 一 焉者亡 。 故 不 言 而 信 , 不施 而 仁 , 不 怒 而 威 ,是 以 天 心 動化 者 也 。施 而 仁 , 言 而 信 , 怒而 威 , 是 以 精 誠 為 之者 也, 施 而 不 仁 , 言而 不 信 , 怒 而 不 威 ,是 以 外 貌 為 之 者 也。故 有 道 以 理 之 , 法 雖少 , 足 以 治 , 無 道 以理 之 , 法 雖眾 , 足 以亂 。
老 子 曰 : 鯨 魚失 水 , 則 制 於 螻 蟻 ,人 君 舍 其 所 守 , 而與臣 爭 事 , 則 制 於 有 司, 以 無 為 持 位 , 守 職者 以 聽 從 取容 , 臣 下藏 智 而 不 用 , 反 以 事專 其 上 。 人 君 者 , 不任 能而 好 自 為 , 則 智日 困 而 自 負 責 , 數 窮於 下 , 則 不 能 申 理,行 墮 於 位 , 則 不 能 持制 , 智 不 足 以 為 治 ,威 不 足 以 行刑 , 則 無以 與 下 交 矣 。 喜 怒 形於 心 , 嗜 欲 見 於 外 ,則 守職 者 離 正 而 阿 上, 有 司 枉 法 而 從 風 ,賞 不 當 功 , 誅 不 應罪, 則 上 下 乖 心 , 君 臣相 怨 , 百 官 煩 亂 而 智不 能 解 , 非譽 萌 生 而明 不 能 照 , 非 己 之 失而 反 自 責 , 則 人 主 愈勞 ,人 臣 愈 佚 , 是 以代 大 匠 斲 者 , 希 有 不傷 其 手 。 與 馬 逐 走,筋 絕 不 能 及 也 , 上 車攝 轡 , 馬 死 衡 下 , 伯樂 相 之 , 王良 御 之 ,明 主 求 之 , 無 御 相 之勞 而 致 千 里 , 善 乘 人之 賢也 。 人 君 之 道 ,無 為 而 有 就 也 , 有 立而 無 好 也 , 有 為 即議, 有 好 即 諛 , 議 即 可奪 , 諛 即 可 誘 。 夫 以建 而 制 於 人者 , 不 能持 國 , 故 善 建 者 不 拔, 言 建 之 無 形 也 , 唯神 化者 , 物 莫 能 勝 。中 欲 不 出 謂 之 , 外邪 不 入 謂 之 閉 , 中外 閉 , 何 事 不 節 , 外閉 中 , 何 事 不 成 。故 不 用 之 ,不 為 之 ,而 有 用 之 , 而 有 為 之, 不 伐 之 言 , 不 奪 之事 ,循 名 責 實 , 使 自有 司 , 以 不 知 為 道 ,以 禁 苛 為 主 , 如 此則百 官 之 事 , 各 有 所 考。
老 子 曰 : 食 者人 之 本 也 , 民 者 國 之基 也 , 故 人 君 者 ,上因 天 時 , 下 盡 地 理 ,中 用 人 力 。 是 以 群 生遂 長 , 萬 物蕃 殖 , 春伐 枯 槁 , 夏 收 百 果 ,秋 蓄 蔬 食 , 冬 取 薪 杪, 以為 民 資 , 生 無 乏用 , 死 無 傳 口 。 先 王之 法 , 不 掩 群 而 取镺 ● , 不 個 澤 而 漁 , 不焚 林 而 獵 , 豺 未 祭 獸, 罝 罘 不 得通 於 野 ,獺 未 祭 魚 , 網 罟 不 得入 於 水 , 鷹 隼 未 擊 ,羅 網不 得 張 於 皋 , 草木 未 落 , 斤 斧 不 得 入於 山 林 , 昆 蟲 未 蟄,不 得 以 火 田 , 育 孕 不牧 , 鷇 卵 不 探 , 魚 不長 尺 不 得 取, 犬 豕 不期 年 不 得 食 , 是 故 萬物 之 發 若 蒸 氣 出 , 先王 之所 以 應 時 脩 備 ,富 國 利 民 之 道 也 , 非目 見 而 足 行 之 , 欲利民 者 也 不 忘 乎 心 , 即人 自 備 矣 。
老 子 曰 : 古 者, 明 君 取 下 有 節 , 自養 有 度 , 必 計 歲 而收, 量 民 積 聚 , 知 有 餘不 足 之 數 , 然 後 取 奉, 如 此 , 即得 承 所 受於 天 地 , 而 離 於 飢 寒之 患 。 其 憯 怛 於 民 也, 國有 飢 者 , 食 不 重味 , 民 有 寒 者 , 冬 不被 裘 , 與 民 同 苦 樂,即 天 下 無 哀 民 。 闇 主即 不 然 , 取 民 不 裁 其力 , 求 下 不量 其 積 ,男 女 不 得 耕 織 之 業 ,以 供 上 求 , 力 勤 財 盡, 有旦 無 暮 , 君 臣 相疾 。 且 人 之 為 生 也 ,一 人 蹠 來 而 耕 , 不益十 , 中 田 之 收 不 過四 石 , 妻 子 老 弱 仰 之而 食 , 或 時有 災 害 之患 , 以 供 上 求 , 即 人主 愍 之 矣 。 貪 主 暴 君, 涸漁 其 下 , 以 適 無極 之 欲 , 則 百 姓 不 被天 和 、 履 地 德 矣 。
老 子 曰 : 天 地之 氣 , 莫 大 於 和 , 和者 , 陰 陽 調 , 日 夜分, 故 萬 物 春 分 而 生 ,秋 分 而 成 , 生 與 成 ,必 得 和 之 精。 故 積 陰不 生 , 積 陽 不 化 , 陰陽 交 接 , 乃 能 成 和 。是 以聖 人 之 道 , 寬 而栗 , 嚴 而 溫 , 柔 而 直, 猛 而 仁 。 夫 太 剛則折 , 太 柔 則 卷 , 道 正在 於 剛 柔 之 間 。 夫 繩之 為 度 也 ,可 卷 而 懷也 , 引 而 申 之 , 可 直而 布 也 , 長 而 不 撗 ,短 而不 窮 , 直 而 不 剛, 故 聖 人 體 之 。 夫 恩推 即 懦 , 懦 即 不 威,嚴 推 即 猛 , 猛 即 不 和, 愛 推 即 縱 , 縱 即 不令 , 刑 推 即禍 , 禍 即無 親 , 是 以 貴 和 也 。
老 子 曰 : 國 之所 以 存 者 , 得 道 也 ,所 以 亡 者 , 理 塞 也,故 聖 人 見 化 以 觀 其 徵。 德 有 昌 衰 , 風 為 先萌 , 故 得 生道 者 , 雖小 必 大 , 有 亡 徵 者 ,雖 成 必 敗 。 國 之 亡 也, 大不 足 恃 , 道 之 行也 , 小 不 可 輕 , 故 存在 得 道 , 不 在 於 小,亡 在 失 道 , 不 在 於 大。 故 亂 國 之 主 , 務 於地 廣 , 而 不務 於 仁 義, 務 在 高 位 , 而 不 務於 道 德 , 是 舍 其 所 以存 ,造 其 所 以 亡 也 。若 上 亂 三 光 之 明 , 下失 萬 民 之 心 , 孰 不能承 , 故 審 其 己 者 , 不備 諸 人 也 。 古 之 為 道者 , 深 行 之謂 之 道 德, 淺 行 之 謂 之 仁 義 ,薄 行 之 謂 之 禮 智 , 此六 者, 國 家 之 綱 維 也。 深 行 之 則 厚 得 福 ,淺 行 之 則 薄 得 福 ,盡行 之 天 下 服 。 古 者 脩道 德 即 正 天 下 , 脩 仁義 即 正 一 國, 脩 禮 智即 正 一 鄉 , 德 厚 者 大, 德 薄 者 小 。 故 道 不以 雄武 立 , 不 以 堅 強勝 , 不 以 貪 競 得 , 立在 天 下 推 己 , 勝 在天下 自 服 , 得 在 天 下 與之 , 不 在 於 自 取 , 故雌 牝 即 立 ,柔 弱 即 勝, 仁 義 即 得 , 不 爭 即莫 能 與 之 爭 , 故 道 之在 於天 下 也 , 譬 猶 江海 也 。 天 之 道 , 為 者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夫欲 名 是 大 而 求 之 爭 之,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 而雖 執 而 得 之, 不 留 也。 夫 名 不 可 求 而 得 也, 在 天 下 與 之 , 與 之者 歸之 , 天 下 所 歸 者, 德 也 , 故 云 : 上 德者 天 下 歸 之 , 上 仁者海 內 歸 之 , 上 義 者 一國 歸 之 , 上 禮 者 一 鄉歸 之 , 無 此四 者 , 民不 歸 也 。 不 歸 用 兵 即危 道 也 , 故 曰 : 「 兵者 ,不 祥 之 器 , 不 得已 而 用 之 。 」 殺 傷 人, 養 而 勿 美 , 故 曰:「 死 地 , 荊 棘 生 焉 ,以 悲 哀 泣 之 , 以 喪 禮居 之 。 」 是以 君 子 務於 道 德 , 不 重 用 兵 也。
文 子 問 : 仁 義禮 何 以 為 薄 於 道 德 也?
老 子 曰 : 為 仁者 , 必 以 哀 樂 論 之 ,為 義 者 , 必 以 取 與明之 , 四 海 之 內 , 哀 樂不 能 遍 , 竭 府 庫 之 財貨 , 不 足 以贍 萬 民 ,故 知 不 如 脩 道 而 行 德, 因 天 地 之 性 , 萬 物自 正而 天 下 贍 , 仁 義因 附 , 「 是 以 大 丈 夫居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夫 禮 者 , 實 之 文 也, 仁 者 , 恩 之 效 也 ,故 禮 因 人 情而 制 , 不過 其 實 , 仁 不 溢 恩 ,悲 哀 抱 於 情 , 送 死 稱於 仁。 夫 養 生 不 強 人所 不 能 及 , 不 絕 人 所不 能 已 , 度 量 不 失其適 , 非 譽 無 由 生 矣 ,故 制 樂 足 以 合 歡 , 喜不 出 於 和 ,明 於 死 生之 分 , 通 於 侈 儉 之 適也 。 末 世 即 不 然 , 言與 行相 悖 , 情 與 貌 相反 , 禮 飾 以 煩 , 樂 擾以 淫 , 風 俗 溺 於 世,非 譽 華 於 朝 , 故 至 人廢 而 不 用 也 。 與 驥 逐走 , 即 人 不勝 驥 , 託於 車 上 , 即 驥 不 勝 人, 故 善 用 道 者 , 乘 人之 資以 立 功 , 以 其 所能 , 託 其 所 不 能 。 主興 之 以 時 , 民 報 之以財 , 主 遇 之 以 禮 , 民報 之 以 死 , 故 有 危 國無 安 君 , 有憂 主 無 樂臣 。 德 過 其 位 者 尊 ,祿 過 其 德 者 凶 , 德 貴無 高, 義 取 無 多 , 不以 德 貴 竊 位 , 不 以 義取 盜 財 。 聖 人 安 貧樂道 , 不 以 欲 傷 生 , 不以 利 累 己 , 故 不 違 義而 取 安 。 古者 無 德 不尊 , 無 能 不 官 , 無 功不 賞 , 無 罪 不 誅 , 其進 人也 以 禮 , 其 退 人也 以 義 , 小 人 之 世 ,其 進 人 也 若 上 之 天,其 退 人 也 若 內 之 淵 ,言 古 者 以 疾 今 也 。 相馬 失 之 瘦 ,選 士 失 之貧 , 豚 肥 充 廚 , 骨 骴不 官 。 君 子 察 實 , 無信 讒言 , 君 過 而 不 諫, 非 忠 臣 也 , 諫 而 不聽 , 君 不 明 也 , 民沉溺 而 不 憂 , 非 賢 言 也, 故 守 節 死 難 , 人 臣之 職 也 , 衣寒 食 飢 ,慈 父 之 恩 也 。 以 大 事小 謂 之 變 人 , 以 小 犯大 謂之 逆 天 , 前 雖 祭天 , 後 必 入 淵 , 故 鄉里 以 齒 , 老 窮 不 遺,朝 廷 以 爵 , 尊 卑 有 差。 夫 崇 貴 者 , 為 其 近君 也 , 尊 老者 , 謂 其近 親 也 , 敬 長 者 , 謂其 近 兄 也 。 生 而 貴 者驕 ,生 而 富 者 奢 , 故富 貴 不 以 明 道 自 鑑 ,而 能 無 為 非 者 寡 矣。學 而 不 厭 , 所 以 治 身也 , 教 而 不 倦 , 所 以治 民 也 , 賢師 良 友 ,舍 而 為 非 者 寡 矣 。 知賢 之 謂 智 , 愛 賢 之 謂仁 ,尊 仁 之 謂 義 , 敬賢 之 謂 禮 , 樂 賢 之 謂樂 。 古 之 善 為 天 下者,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也 ,故 為 天 下 有 容 , 能 得其 容 , 無 為而 有 功 ,不 得 其 容 , 動 作 必 凶。 為 天 下 容 曰 , 「 與兮 其若 冬 涉 大 川 , 猶兮 其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其 若 容 , 渙 兮 其 若冰之 液 , 敦 兮 其 若 樸 ,混 兮 其 若 濁 , 廣 兮 其若 谷 」 , 此為 天 下 容。 與 兮 其 若 冬 涉 大 川者 , 不 敢 行 也 , 猶 兮其 若畏 四 鄰 者 , 恐 四傷 也 , 儼 兮 其 若 容 者, 謙 恭 敬 也 , 渙 兮其若 冰 之 液 者 , 不 敢 積藏 也 , 敦 兮 其 若 樸 者, 不 敢 廉 成也 , 混 兮其 若 濁 者 , 不 敢 明 清也 , 廣 兮 其 若 谷 者 ,不 敢盛 盈 也 , 不 敢 行者 , 退 不 敢 先 也 , 恐自 傷 者 , 守 柔 弱 不敢矜 也 , 謙 恭 敬 者 , 自卑 下 尊 敬 人 也 , 不 敢積 藏 者 , 自損 弊 不 敢堅 也 , 不 敢 廉 成 者 ,自 虧 缺 不 敢 全 也 , 不敢 清明 者 , 處 濁 辱 而不 敢 新 鮮 也 , 不 敢 盛盈 者 , 見 不 足 而 不敢自 賢 也 。 夫 道 , 退 故能 先 , 守 柔 弱 故 能 矜, 自 卑 下 故能 高 人 ,自 損 弊 故 實 堅 , 自 虧缺 故 盛 全 , 處 濁 辱 故新 鮮, 見 不 足 故 能 賢, 道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也。
通 玄 真 經 卷第 十 一 上 義老 子 曰 : 凡 學者 , 能 明 於 天 人 之 分, 通 於 治 亂 之 本 ,澄心 清 意 以 存 之 , 見其 終 始 反 其 虛 無 , 可謂 達 矣 。 治 之 本, 仁義 也 , 其 末 , 法 度 也。 人 之 所 生 者 , 本 也, 其 所 不生 者 , 末 也, 本 末 , 一 體 也 , 其兩 愛 之 , 性 也 , 先 本後末 , 謂 之 君 子 , 先末 後 本 , 謂 之 小 人 。法 之 生 也 , 以 輔義 ,重 法 棄 義 , 是 貴 其 冠履 而 忘 其 首 足 也 。 重仁 義 者 ,廣 崇 也 , 不益 其 厚 而 張 其 廣 者 毀, 不 廣 其 基 而 增 其 高者覆 , 故 不 大 其 棟 ,不 能 任 重 , 任 重 莫 若棟 , 任 國 莫 若 德。 人主 之 有 民 , 猶 城 中 之有 基 , 木 之 有 根 , 根深 即 本 固, 基 厚 即 上安 。 故 事 不 本 於 道 德者 , 不 可 以 為 經 , 言不合 於 先 王 者 , 不 可以 為 道 , 便 說 掇 取 ,一 行 一 切 之 術 ,非 天下 通 道 也 。
老 子 曰 : 治 人之 道 , 其 猶 造 父 之 御駟 馬 也 , 齊 輯 之 乎轡銜 , 正 度 之 乎 胸 膺 ,內 得 於 中 心 , 外 合 乎馬 志 , 故 能取 道 致 遠, 氣 力 有 餘 , 進 退 還曲 , 莫 不 如 意 , 誠 得其 術也 。 今 夫 權 勢 者, 人 主 之 車 輿 也 , 大臣 者 , 人 主 之 駟 馬也, 身 不 可 離 車 輿 之 安, 手 不 可 失 駟 馬 之 心, 故 駟 馬 不調 , 造 父不 能 以 取 道 , 君 臣 不和 , 聖 人 不 能 以 為 治。 執道 以 御 之 , 中 才可 盡 , 明 分 以 示 之 ,姦 邪 可 止 , 物 至 而觀其 變 , 事 來 而 應 其 化, 近 者 不 亂 即 遠 者 治矣 , 不 用 適然 之 教 ,而 得 自 然 之 道 , 萬 舉而 不 失 矣 。
老 子 曰 : 凡 為道 者 , 塞 邪 道 , 防 未然 , 不 貴 其 自 是 也,貴 其 不 得 為 非 也 , 故曰 勿 使 可 欲 , 無 日 不求 , 勿 使 可奪 , 無 日不 爭 , 如 此 即 人 欲 釋, 而 公 道 行 矣 。 有 餘者 止於 度 , 不 足 者 逮於 用 , 故 天 下 可 一 也。 夫 釋 職 事 而 聽 非譽, 棄 功 勞 而 用 朋 黨 ,即 奇 伎 天 長 , 守 職 不進 , 民 俗 亂於 國 , 功臣 爭 於 朝 , 故 有 道 以御 人 , 無 道 則 制 於 人矣 。
老 子 曰 : 治 國有 常 而 利 民 為 本 , 政教 有 道 而 今 行 為 古,苟 利 於 民 , 不 必 法 古, 苟 周 於 事 , 不 必 循俗 。 故 聖 人法 與 時 變, 禮 與 俗 化 , 衣 服 器械 , 各 便 其 用 , 法 度制 令, 各 因 其 宜 , 故變 古 未 可 非 , 而 循 俗未 足 多 也 。 誦 先 王之書 不 若 聞 其 言 , 聞 其言 , 不 若 得 其 所 以 言, 得 其 所 以言 者 , 言不 能 言 也 , 故 「 道 可道 , 非 常 道 也 , 名 可名 ,非 常 名 也 。 」 聖人 所 由 曰 道 , 猶 金 石也 , 一 調 不 可 更 ,事, 猶 琴 瑟 也 , 每 終 改調 。 故 法 制 禮 樂 者 ,治 之 具 也 ,非 所 以 為治 也 , 故 曲 士 不 可 與論 至 道 者 , 訊 寤 於 俗而 束於 教 。
老 子 曰 : 天 下幾 有 常 法 哉 ! 當 於 世事 , 得 於 人 理 , 順於天 地 , 詳 於 鬼 神 , 即可 以 正 治 矣 。 昔 者 三皇 無 制 令 而民 從 , 五帝 有 制 令 而 無 刑 罰 ,夏 后 氏 不 負 言 , 殷 人誓 ,周 人 盟 。 末 世 之衰 也 , 忍 垢 而 輕 辱 ,貪 得 而 寡 羞 , 故 法度制 令 者 , 論 民 俗 而 節緩 急 , 器 械 者 , 因 時變 而 制 宜 適。 夫 制 於法 者 , 不 可 與 遠 舉 ,拘 禮 之 人 , 不 可 使 應變 ,必 有 獨 見 之 明 ,獨 聞 之 聰 , 然 後 能 擅道 而 行 。 夫 知 法 之所由 生 者 , 即 應 時 而 變, 不 知 治 道 之 源 者 ,雖 循 終 亂 ,今 為 學 者, 循 先 襲 業 , 握 篇 籍, 守 文 法 , 欲 以 為 治, 非此 不 治 , 猶 持 方枘 而 內 員 鑿 , 欲 得 宜適 亦 難 矣 。 夫 存 危治亂 , 非 智 不 能 , 道 先稱 古 , 雖 愚 有 餘 , 故不 用 之 法 ,聖 人 不 行也 , 不 驗 之 言 , 明 主不 聽 也 。
文 子 問 曰 : 法安 所 生 ?
老 子 曰 : 法 生於 義 , 義 生 於 眾 適 ,眾 適 合 乎 人 心 , 此治之 要 也 。 法 非 從 天 下也 , 非 從 地 出 也 , 發乎 人 間 , 反己 自 正 。誠 達 其 本 , 不 亂 於 末, 知 其 要 , 不 惑 於 疑, 有諸 已 , 不 非 於 人, 無 諸 己 , 不 責 於 所立 , 立 於 下 者 , 不廢於 上 , 所 禁 於 民 者 ,不 行 於 身 , 故 人 主 之制 法 也 , 先以 自 為 檢式 , 故 禁 勝 於 身 , 即令 行 於 民 。 夫 法 者 ,天 下之 準 繩 也 , 人 主之 度 量 也 , 縣 法 者 ,法 不 法 也 , 法 定 之後, 中 繩 者 賞 , 缺 繩 者誅 , 雖 尊 貴 者 不 輕 其賞 , 卑 賤 者不 重 其 刑, 犯 法 者 , 雖 賢 必 誅, 中 度 者 , 雖 不 肖 無罪 ,是 故 公 道 行 而 和欲 塞 也 。 古 之 置 有 司也 , 所 以 禁 民 使 不得恣 也 , 其 立 君 也 , 所以 制 有 司 使 不 得 專 行也 , 法 度 道術 , 所 以禁 君 使 無 得 撗 斷 也 。人 莫 得 恣 , 即 道 勝 而理 得矣 , 故 反 樸 無 為, 無 為 者 , 非 謂 其 不動 也 , 言 其 從 己 出也。
老 子 曰 : 善 賞者 , 費 少 而 勸 多 , 善罰 者 , 刑 省 而 禁 姦,善 與 者 , 用 約 而 為 德, 善 取 者 , 入 多 而 無怨 , 故 聖 人因 民 之 所喜 以 勸 善 , 因 民 之 所憎 以 禁 姦 , 賞 一 人 而天 下趨 之 , 罰 一 人 而天 下 畏 之 , 是 以 至 賞不 費 , 至 刑 不 濫 ,聖人 守 約 而 治 廣 , 此 之謂 也 。
老 子 曰 : 臣 道, 方 論 是 處 , 當 為 事先 唱 , 守 職 明 分 ,以立 成 功 , 故 君 臣 異 道即 治 , 同 道 即 亂 , 各得 其 宜 , 處有 其 當 ,即 上 下 有 以 相 使 也 。故 枝 不 得 大 於 榦 , 末不 得強 於 本 , 言 輕 重大 小 有 以 相 制 也 。 夫得 威 勢 者 , 所 持 甚小, 所 任 甚 大 , 所 守 甚約 , 所 制 甚 廣 , 十 圍之 木 , 持 千鈞 之 屋 ,得 所 勢 也 , 五 寸 之 關, 能 制 開 闔 , 所 居 要也 。下 必 行 之 令 , 順之 者 利 , 逆 之 即 凶 ,天 下 莫 不 聽 從 者 ,順也 , 發 號 令 行 禁 止 者, 以 眾 為 勢 也 。 義 者, 非 能 盡 利於 天 下 之民 也 , 利 一 人 而 天 下從 之 , 暴 者 , 非 能 盡害 於海 內 也 , 害 一 人而 天 下 叛 之 , 故 舉 措廢 置 , 不 可 不 審 也。
老 子 曰 : 屈 寸而 申 尺 , 小 枉 面 大 直, 聖 人 為 之 , 今 人君之 論 臣 也 , 不 計 其 大功 , 總 其 略 行 , 而 求其 小 善 , 即失 賢 之 道也 。 故 人 有 厚 德 , 元間 其 小 節 , 人 有 大 譽, 元疵 其 小 故 。 夫 人情 莫 不 有 所 短 , 成 其大 略 是 也 , 雖 有 小過, 不 以 為 累 也 , 成 其大 略 非 也 , 閭 里 之 行未 足 多 也 。故 小 謹 者元 成 功 , 訾 行 者 不 容眾 , 體 大 者 節 疏 , 度巨 者譽 遠 , 論 臣 之 道也 。
老 子 曰 : 自 古及 今 , 未 有 能 全 其 行者 也 , 故 君 子 不 責備於 一 人 , 方 而 不 割 ,廉 而 不 劌 , 直 而 不 肆, 博 達 而 不訾 , 道 德文 武 , 不 責 備 於 人 以力 , 自 脩 以 道 , 而 不責 於人 , 易 賞 也 , 自修 以 道 , 則 無 病 矣 。夫 夏 后 氏 之 璜 , 不能無 瑕 , 明 月 之 珠 , 不能 無 穢 , 然 天 下 寶 之者 , 不 以 小惡 妨 大 美。 今 志 人 之 所 短 , 忘人 之 所 長 , 而 欲 求 賢於 天下 , 即 難 矣 。 夫眾 人 之 見 , 位 之 卑 身之 賤 , 事 之 洿 辱 ,而不 知 其 大 略 , 故 論 人之 道 , 貴 即 觀 其 所 舉, 富 即 觀 其所 施 , 窮即 觀 其 所 受 , 賤 即 觀其 所 為 , 視 其 所 患 難以 智勇 , 動 以 喜 樂 以觀 其 守 , 委 以 貨 財 以觀 其 仁 , 振 以 恐 懼以觀 其 節 , 如 此 則 人 情可 知 矣 。
老 子 曰 : 屈 者所 以 求 申 也 , 枉 者 所以 求 直 也 , 屈 寸 申尺, 小 枉 大 直 , 君 子 為之 , 百 川 並 流 , 不 注海 者 不 為 谷, 趨 行 殊方 , 不 歸 善 者 不 為 君子 。 善 言 貴 乎 可 行 ,善 行貴 乎 仁 義 , 夫 君子 之 過 , 猶 日 月 之 蝕, 不 害 於 明 , 故 智者不 妄 為 , 勇 者 不 妄 殺, 擇 是 而 為 之 , 計 禮而 行 之 , 故事 成 而 功足 恃 也 , 身 立 而 名 足稱 也 , 雖 有 智 能 , 必以 仁義 為 本 而 後 立 ,智 能 並 行 , 聖 人 以 仁義 為 準 繩 , 中 繩 者謂之 君 子 , 不 中 繩 者 謂之 小 人 。 君 子 雖 死 亡, 其 名 不 滅, 小 人 雖得 勢 , 其 罪 不 除 。 左手 據 天 下 之 圖 , 而 右手 刎其 喉 , 雖 愚 者 不為 , 身 貴 於 天 下 也 。死 君 親 之 難 者 , 視死如 歸 , 義 重 於 身 也 。故 天 下 大 利 也 , 比 身即 小 , 身 之所 重 也 ,比 之 仁 義 即 輕 , 此 以仁 義 為 準 繩 者 也 。
老 子 曰 : 道 德之 備 猶 日 月 也 , 夷 狄蠻 貊 不 能 易 其 指 ,趣舍 同 即 非 譽 在 俗 , 意行 均 即 窮 達 在 時 , 事周 於 世 即 功成 , 務 合於 時 即 名 立 。 是 故 立功 名 之 人 , 簡 於 世 而謹 於時 , 時 之 至 也 ,即 間 不 容 息 。 古 之 用兵 者 , 非 利 土 地 而貪寶 賂 也 , 將 以 存 亡 平亂 為 民 除 害 也 , 貪 叨多 欲 之 人 ,殘 賊 天 下, 萬 民 騷 動 , 莫 寧 其所 。 有 聖 人 勃 然 而 起, 討強 暴 , 平 亂 世 ,為 天 下 除 害 , 以 濁 為清 , 以 危 為 寧 , 故不得 不 中 絕 。 赤 帝 為 火炎 , 故 黃 帝 擒 之 , 共工 為 水 害 ,故 顓 頊 誅之 。 教 人 以 道 , 導 之以 德 而 不 聽 , 即 臨 之以 威武 , 臨 之 不 從 ,則 制 之 以 兵 革 。 殺 無罪 之 民 , 養 不 義 之主, 害 莫 大 也 , 聚 天 下之 財 , 贍 一 人 之 欲 ,禍 莫 深 焉 ,肆 一 人 之欲 , 而 長 海 內 之 患 ,此 天 倫 所 不 取 也 。 所為 立君 者 , 以 禁 暴 亂也 , 今 乘 萬 民 之 力 ,反 為 殘 賊 , 是 以 虎傅翼 , 何 謂 不 除 。 夫 畜魚 者 , 必 去 其 蝙 獺 ,養 禽 獸 者 ,必 除 其 豺狼 , 又 況 牧 民 乎 ! 是故 兵 革 之 所 為 起 也 。
老 子 曰 : 為 國之 道 , 上 無 苛 令 , 官無 煩 治 , 士 無 偽 行,工 無 淫 巧 , 其 事 任 而不 擾 , 其 器 完 而 不 飾。 亂 世 即 不然 , 為 行者 相 揭 以 高 , 為 禮 者相 矜 以 偽 , 車 輿 極 於雕 琢, 器 用 遂 於 刻 鏤, 求 貨 者 爭 難 得 以 為寶 , 詆 文 者 逐 煩 撓以為 急 , 事 為 詭 辯 , 久稽 而 不 決 , 無 益 於 治, 有 益 於 亂, 工 為 奇器 , 歷 歲 而 後 成 , 不周 於 用 。 故 神 農 之 法曰 :丈 夫 丁 壯 不 耕 ,天 下 有 受 其 飢 者 , 婦人 當 年 不 織 , 天 下有受 其 寒 者 。 故 身 親 耕, 妻 親 織 , 以 為 天 下先 , 其 導 民也 , 不 貴難 得 之 貨 , 不 重 無 用之 物 。 是 故 耕 者 不 強, 無以 養 生 , 織 者 不力 , 無 以 衣 形 , 有 餘不 足 , 各 歸 其 身 ,衣食 饒 裕 , 姦 邪 不 生 ,安 樂 無 事 , 天 下 和 平, 智 者 無 所施 其 策 ,勇 者 無 所 錯 其 威 。
老 子 曰 : 霸 王之 道 , 以 謀 慮 之 , 以策 圖 之 , 挾 義 而 動,非 以 圖 存 也 , 將 以 存亡 也 。 故 聞 敵 國 之 君, 有 暴 虐 其民 者 , 即舉 兵 而 臨 其 境 , 責 以不 義 , 刺 以 過 行 。 兵至 其郊 , 令 軍 帥 曰 :無 伐 樹 木 , 無 掘 墳 墓, 無 敗 五 穀 , 無 焚積聚 , 無 捕 民 虜 , 無 聚六 畜 , 乃 發 號 施 令 曰: 其 國 之 君, 逆 天 地, 侮 鬼 神 , 決 獄 不 平, 殺 戮 無 罪 , 天 之 所誅 ,民 之 所 讎 也 , 兵之 來 也 , 以 廢 不 義 而授 有 德 也 , 有 敢 逆天道 , 亂 民 之 賊 者 , 身死 族 滅 , 以 家 聽 者 祿以 家 , 以 里聽 者 賞 以里 , 以 鄉 聽 者 封 以 鄉, 以 縣 聽 者 侯 其 縣 。剋 其國 不 及 其 民 , 廢其 君 , 易 其 政 , 尊 其秀 士 , 顯 其 賢 良 ,振其 孤 寡 , 恤 其 貧 窮 ,出 其 囹 圄 , 賞 其 有 功, 百 姓 開 戶而 內 之 ,漬 米 而 儲 之 , 唯 恐 其不 來 也 。 義 兵 至 於 境, 不戰 而 止 , 不 義 之兵 , 至 於 伏 屍 流 血 ,相 交 以 前 。 故 為 地戰者 , 不 能 成 其 王 , 為身 求 者 , 不 能 立 其 功, 舉 事 以 為人 者 , 眾助 之 , 以 自 為 者 , 眾去 之 , 眾 之 所 動 , 雖弱 必強 , 眾 之 所 去 ,雖 大 必 亡 。
老 子 曰 : 上 義者 , 治 國 家 , 理 境 內, 行 仁 義 , 布 德 施惠, 立 正 法 , 塞 邪 道 ,群 臣 親 附 , 百 姓 和 輯, 上 下 一 心, 群 臣 同力 , 諸 侯 服 其 威 , 四方 懷 其 德 , 脩 正 廟 堂之 上, 折 衝 千 里 之 外, 發 號 行 令 而 天 下 響應 , 此 其 上 也 。 地廣民 眾 , 主 賢 將 良 , 國富 兵 強 , 約 束 信 , 號令 明 , 兩 敵相 當 , 未交 兵 接 刃 , 而 敵 人 奔亡 , 此 其 次 也 。 知 土地 之宜 , 習 險 隘 之 利, 明 苛 政 之 變 , 察 行陣 之 事 , 白 刃 合 ,流矢 接 , 輿 死 扶 傷 , 流血 千 里 , 暴 骸 滿 野 ,義 之 下 也 。兵 之 勝 敗習 在 於 政 , 政 勝 其 民, 下 附 其 上 , 即 兵 強, 民勝 其 政 , 下 叛 其上 , 即 兵 弱 。 義 足 以懷 天 下 之 民 , 事 業足以 當 天 下 之 急 , 選 舉足 以 得 賢 士 之 心 , 謀慮 足 以 決 輕重 之 權 ,此 上 義 之 道 也 。
老 子 曰 : 國 之所 以 強 者 必 死 也 , 所以 必 死 者 義 也 , 義之所 以 行 者 威 也 , 是 故令 之 以 文 , 齊 之 以 武, 是 謂 必 取, 威 義 並行 , 是 謂 必 強 。 白 刃交 接 , 矢 石 若 雨 , 而士 爭光 者 , 賞 信 而 罰明 也 。 上 視 下 如 子 ,下 事 上 如 父 , 上 視下如 弟 , 下 事 上 如 兄 ,上 視 下 如 子 , 必 王 四海 , 下 事 上如 父 , 必政 天 下 , 上 視 下 如 弟, 即 必 難 為 之 死 , 下事 上如 兄 , 即 必 難 為之 亡 , 故 父 子 兄 弟 之寇 , 不 可 與 之 鬥 。是故 義 君 內 脩 其 政 以 積其 德 , 外 塞 於 邪 以 明其 勢 , 察 其勞 佚 以 知飢 飽 , 戰 期 有 日 , 視死 若 歸 , 恩 之 加 也 。
通 玄 真 經 卷第 十 二 上 禮老 子 曰 : 上 古真 人 , 呼 吸 陰 陽 , 而群 生 莫 不 仰 其 德 以和順 , 當 此 之 時 , 領理 隱 密 , 自 成 純 樸 ,純 樸 未 散 , 而 萬物 大優 。 及 世 之 衰 也 , 至伏 羲 氏 , 昧 昧 懋 懋 ,皆 欲 離 其童 蒙 之 心 ,而 覺 悟 乎 天 地 之 間 ,其 德 煩 而 不 一 。 及 至神農 、 黃 帝 , 覈 領 天下 , 紀 綱 四 時 , 和 調陰 陽 , 於 是 萬 民莫 不竦 身 而 思 , 戴 聽 而 視, 故 治 而 不 和 。 下 至夏 、 殷 之世 , 嗜 欲 達於 物 , 聰 明 誘 於 外 ,性 命 失 其 真 。 施 及 周室, 澆 醇 散 樸 , 離 道以 為 偽 , 險 德 以 為 行, 智 巧 萌 生 , 狙學 以擬 聖 , 華 誣 以 脅 眾 ,琢 飾 詩 書 , 以 賈 名 譽, 各 欲 以行 其 智 偽 ,以 容 於 世 , 而 失 大 宗之 本 , 故 世 有 喪 性 命,衰 漸 所 由 來 久 矣 。是 故 至 人 之 學 也 , 欲以 反 性 於 無 , 游心 於虛 , 世 俗 之 學 , 擢 德攓 性 , 內 愁 五 藏 , 暴行 越 知 ,以 譊 名 聲 於世 , 此 至 人 所 不 為 也。 擢 德 自 見 也 , 攓 性絕生 也 , 若 夫 至 人 定乎 死 生 之 意 , 通 乎 榮辱 之 理 , 舉 世 譽之 而不 益 勸 , 舉 世 非 之 而不 加 沮 , 得 至 道 之 要也 。
老 子 曰 : 古 者被 髮 而 無 卷 領 , 以 王天 下 , 其 德 生 而 不殺, 與 而 不 奪 , 天 下 非其 服 , 同 懷 其 德 , 當此 之 時 , 陰陽 和 平 ,萬 物 蕃 息 , 飛 鳥 之 巢可 俯 而 探 也 , 走 獸 可係 而從 也 。 及 其 衰 也, 鳥 獸 蟲 蛇 , 皆 為 民害 , 故 鑄 鐵 鍛 刃 以禦其 難 , 故 民 迫 其 難 則求 其 便 , 因 其 患 則 操其 備 , 各 以其 智 去 其所 害 , 就 其 所 利 , 常故 不 可 循 , 器 械 不 可因 ,故 先 王 之 法 度 ,有 變 易 者 也 , 故 曰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也。五 帝 異 道 而 德 覆 天 下, 三 王 殊 事 而 名 後 世, 因 時 而 變者 也 。 譬猶 師 曠 之 調 五 音 也 ,所 推 移 上 下 無 常 , 尺寸 以度 , 而 靡 不 中 者, 故 通 於 樂 之 情 者 能作 , 音 有 本 主 於 中。而 知 規 矩 鉤 繩 之 所 用者 能 治 人 , 故 先 王 之制 , 不 宜 即廢 之 , 末世 之 事 善 即 著 之 。 故聖 人 之 制 禮 樂 者 , 而不 制於 禮 樂 , 制 物 者, 不 制 於 物 , 制 法 者, 不 制 於 法 , 故 曰: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也 。
老 子 曰 : 昔 者之 聖 王 , 仰 取 象 於 天, 俯 取 度 於 地 , 中取法 於 人 , 調 陰 陽 之 氣, 和 四 時 之 節 , 察 陵陸 水 澤 肥 墽高 下 之 宜, 以 立 事 生 財 , 除 飢寒 之 患 , 辟 疾 疢 之 , 中受 人 事 , 以 制 禮樂 , 行 仁 義 之 道 , 以治 人 倫 。 列 金 木 水火土 之 性 , 以 立 父 子 之親 而 成 家 , 聽 五 音 清濁 六 律 相 生之 數 , 以立 君 臣 之 義 而 成 國 ,察 四 時 孟 仲 季 之 序 ,以 立長 幼 之 節 而 成 官, 列 地 而 州 之 , 分 國而 治 之 , 立 大 學 以教之 , 此 治 之 綱 紀 也 。得 道 則 舉 , 失 道 則 廢, 夫 物 未 嘗有 張 而 不弛 , 盛 而 不 敗 者 也 。唯 聖 人 可 盛 而 不 敗 ,聖 人初 作 樂 也 , 以 歸神 杜 淫 , 反 其 天 心 ,至 其 衰 也 , 流 而 不反, 淫 而 好 色 , 不 顧 正法 , 流 及 後 世 , 至 於亡 國 , 其 作書 也 , 以領 理 百 事 , 愚 者 以 不忘 , 智 者 以 記 事 , 及其 衰也 , 為 姦 偽 以 解有 罪 而 殺 不 辜 , 其 作囿 也 , 以 成 宗 廟 之具, 簡 士 卒 以 戒 不 虞 ,及 其 衰 也 , 馳 騁 弋 獵以 奪 民 時 ,以 罷 民 力, 其 上 賢 也 , 以 平 教化 , 正 獄 訟 , 賢 者 在位 ,能 者 在 職 , 澤 施於 下 , 萬 民 懷 德 , 至其 衰 也 , 朋 黨 比 周,各 推 其 所 與 , 廢 公 趣私 , 外 內 相 舉 , 姦 人在 位 , 賢 者隱 處 。 天地 之 道 , 極 則 反 , 益則 損 , 故 聖 人 治 弊 而改 制, 事 終 而 更 為 ,其 美 在 和 , 其 失 在 權。 聖 人 之 道 曰 : 非修禮 義 , 廉 恥 不 立 , 民無 廉 恥 , 不 可 以 治 ,不 知 禮 義 ,法 不 能 正, 非 崇 善 廢 醜 , 不 嚮禮 義 , 無 法 不 可 以 為治 ,不 知 禮 義 不 可 以行 法 , 法 能 殺 不 孝 者, 不 能 使 人 孝 , 能刑盜 者 不 能 使 人 廉 。 聖王 在 上 , 明 好 惡 以 示人 , 經 非 譽以 導 之 ,親 而 進 之 , 賤 不 肖 而退 之 , 刑 錯 而 不 用 ,禮 義修 而 任 賢 德 也 。故 天 下 之 高 , 以 為 三公 , 一 州 之 高 , 以為九 卿 , 一 國 之 高 , 以為 二 十 七 大 夫 , 一 鄉之 高 , 以 為八 十 一 元士 。 智 過 萬 人 者 謂 之英 , 千 人 者 謂 之 俊 ,百 人者 謂 之 傑 , 十 人者 謂 之 豪 。 明 於 天 地之 道 , 通 於 人 情 之理, 大 足 以 容 眾 , 惠 足以 懷 遠 , 智 足 以 知 權, 人 英 也 。德 足 以 教化 , 行 足 以 隱 義 , 信足 以 得 眾 , 明 足 以 照下 ,人 俊 也 。 行 可 以為 儀 表 , 智 足 以 決 嫌疑 , 信 可 以 守 約 ,廉可 以 使 分 財 , 作 事 可法 , 出 言 可 道 , 人 傑也 。 守 職 不廢 , 處 義不 比 , 見 難 不 苟 免 ,見 利 不 苟 得 , 人 豪 也。 英俊 豪 傑 , 各 以 大小 之 材 處 其 位 , 由 本流 末 , 以 重 制 輕 ,上唱 下 和 , 四 海 之 內 ,一 心 同 歸 , 背 貪 鄙 ,嚮 仁 義 , 其於 化 民 ,若 風 之 靡 草 。 今 使 不肖 臨 賢 , 雖 嚴 刑 不 能禁 其姦 , 小 不 能 制 大, 弱 不 能 使 強 , 天 地之 性 也 。 故 聖 人 舉賢以 立 功 , 不 肖 之 主 舉其 所 與 同 , 觀 其 所 舉, 治 亂 分 矣, 察 其 黨與 , 賢 不 肖 可 論 也 。
老 子 曰 : 為 禮者 雕 琢 人 性 , 矯 拂 其情 , 目 雖 欲 之 禁 以度, 心 雖 樂 之 節 以 禮 ,趣 翔 周 旋 , 屈 節 卑 拜, 肉 凝 而 不食 , 酒 徵而 不 飲 , 外 束 其 形 ,內 愁 其 德 , 鉗 陰 陽 之和 而迫 性 命 之 情 , 故終 身 為 哀 人 。 何 則 ?不 本 其 所 以 欲 , 而禁其 所 欲 , 不 原 其 所 以樂 , 而 防 其 所 樂 , 是猶 圈 獸 而 不塞 其 垣 ,禁 其 野 心 , 決 江 河 之流 而 壅 之 以 手 , 故 曰: 開其 兌 , 濟 其 事 ,終 身 不 救 。 夫 禮 者 ,遏 情 閉 欲 , 以 義 自防, 雖 情 心 ● 噎 , 形 性飢 渴 , 以 不 得 已 自 強, 故 莫 能 終其 天 年 。禮 者 , 非 能 使 人 不 欲也 , 而 能 止 之 , 樂 者, 非能 使 人 勿 樂 也 ,而 能 防 之 。 夫 使 天 下畏 刑 而 不 敢 盜 竊 ,豈若 使 無 有 盜 心 哉 ! 故知 其 無 所 用 , 雖 貪 者皆 辭 之 , 不知 其 所 用, 廉 者 不 能 讓 之 。 夫人 之 所 以 亡 社 稷 , 身死 人手 , 為 天 下 笑 者, 未 嘗 非 欲 也 , 知 冬日 之 扇 , 夏 日 之 裘,無 用 於 己 , 萬 物 變 為塵 垢 矣 ! 故 揚 湯 止 沸, 沸 乃 益 甚, 知 其 本者 , 去 火 而 已 。
老 子 曰 : 循 性而 行 謂 之 道 , 得 其 天性 謂 之 德 , 性 失 然後貴 仁 義 , 仁 義 立 而 道德 廢 , 純 樸 散 而 禮 樂飾 , 是 非 形而 百 姓 眩, 珠 玉 貴 而 天 下 爭 。夫 禮 者 , 所 以 別 尊 卑貴 賤也 , 義 者 , 所 以和 君 臣 父 子 兄 弟 夫 婦人 道 之 際 也 。 末 世之禮 , 恭 敬 而 交 。 為 義者 , 布 施 而 得 , 君 臣以 相 非 , 骨肉 以 生 怨也 , 故 水 積 則 生 相 食之 蟲 , 土 積 則 生 自 肉之 狩, 禮 樂 飾 則 生 詐偽 。 末 世 之 為 治 , 不積 於 養 生 之 具 , 澆天下 之 醇 , 散 天 下 之 樸, 滑 亂 萬 民 , 以 清 為濁 , 性 命 飛揚 , 皆 亂以 營 , 貞 信 熳 爛 , 人失 其 性 , 法 與 義 相 背, 行與 利 相 反 , 貧 富之 相 傾 , 人 君 之 與 僕虜 , 不 足 以 論 。 夫有餘 則 讓 , 不 足 則 爭 ,讓 則 禮 義 生 , 爭 則 暴亂 起 , 故 多欲 則 事 不省 , 求 贍 則 爭 不 止 ,故 世 治 則 小 人 守 正 ,而 利不 能 誘 也 , 世 亂則 君 子 為 姦 , 而 法 不能 禁 也 。
老 子 曰 : 衰 世之 主 , 鑽 山 石 , 挈 金玉 , 擿 礱 蜃 , 消 銅鐵, 而 萬 物 不 滋 , 刳 胎焚 郊 , 覆 巢 毀 卵 , 鳳凰 不 翔 , 麒麟 不 遊 ,構 木 為 臺 , 焚 林 而 畋, 竭 澤 而 漁 , 積 壤 而丘 處, 掘 地 而 井 飲 ,濬 川 而 為 池 , 築 城 而為 固 , 拘 獸 以 為 畜,則 陰 陽 繆 戾 , 四 時 失序 , 雷 霆 毀 折 , 雹 霜為 害 , 萬 物焦 夭 , 處於 太 半 , 草 木 夏 枯 ,三 川 絕 而 不 流 , 分 山川 谿谷 , 使 有 壤 界 ,計 人 眾 寡 , 使 有 分 數, 設 機 械 險 阻 以 為備, 制 服 色 等 異 貴 賤 ,老 賢 不 肖 行 賞 罰 , 則兵 革 起 而 忿爭 生 , 虐殺 不 辜 , 誅 罰 無 罪 ,於 是 興 矣 。
老 子 曰 : 世 之將 喪 性 命 , 猶 陰 氣 之所 起 也 , 主 闇 昧 而不明 , 道 廢 而 不 行 , 德滅 而 不 揚 , 舉 事 戾 於天 , 發 號 逆四 時 , 春秋 縮 其 和 , 天 地 除 其德 , 人 君 處 位 而 不 安, 大夫 隱 遁 而 不 言 ,群 臣 推 上 意 而 壞 常 ,疏 骨 肉 而 自 容 , 邪人諂 而 陰 謀 , 遽 載 驕 主而 像 其 亂 人 以 成 其 事, 是 故 君 臣乖 而 不 親, 骨 肉 疏 而 不 附 , 田無 立 苖 , 路 無 緩 步 ,金 積折 廉 , 壁 襲 無 贏, 殼 龜 無 腹 , 蓍 筮 日施 , 天 下 不 合 而 為一家 , 諸 侯 制 法 各 異 習俗 , 悖 拔 其 根 而 棄 其本 , 鑿 五 刑, 為 刻 削, 爭 於 錐 刀 之 末 , 斬刈 百 姓 , 盡 其 太 半 ,舉 兵為 難 , 攻 城 濫 殺, 覆 高 危 安 , 大 衝 車, 高 重 壘 , 除 戰 隊,使 陣 死 路 , 犯 嚴 敵 ,百 姓 一 反 , 名 聲 苟 盛, 兼 國 有 地, 伏 尸 數十 萬 , 老 弱 飢 寒 而 死者 不 可 勝 計 。 自 此 之後 ,天 下 未 嘗 得 安 其性 命 , 樂 其 習 俗 也 。賢 聖 勃 然 而 起 , 持以道 德 , 輔 以 仁 義 , 近者 進 其 智 , 遠 者 懷 其德 , 天 下 混而 為 一 ,子 孫 相 代 輔 佐 黜 讒 佞之 端 息 未 辯 之 說 , 除刻 削之 法 , 去 煩 苛 之事 , 屏 流 言 之 跡 , 塞朋 黨 之 門 , 消 智 能,循 大 常 , 隳 枝 體 , 黜聰 明 , 大 通 混 冥 , 萬物 各 復 歸 其根 。 夫 聖人 非 能 生 時 , 時 至 而不 失 也 , 是 以 不 得 中絕 。
老 子 曰 : 酆 水之 深 十 仞 而 不 受 塵 垢, 金 石 在 中 , 形 見於外 , 非 不 深 且 清 也 ,魚 鱉 蛟 龍 莫 之 歸 也 。石 上 不 生 五穀 , 秀 山不 遊 麋 鹿 , 無 所 蔭 蔽也 。 故 為 政 以 苛 為 察, 以切 為 明 , 以 刻 下為 忠 , 以 計 多 為 功 ,如 此 者 譬 猶 廣 革 者也, 大 敗 大 裂 之 道 也 ,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其 民 缺缺 。
老 子 曰 : 以 政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先為 不 可 勝 之 政 , 而後求 勝 於 敵 , 以 未 治 而攻 人 之 亂 , 是 猶 以 火應 火 , 以 水應 水 也 ,同 莫 足 以 相 治 , 故 以異 為 奇 , 奇 靜 為 躁 奇, 治為 亂 奇 , 飽 為 飢奇 , 逸 為 勞 奇 , 正 之相 應 , 若 水 火 金 木之相 伐 也 , 何 往 而 不 勝, 故 德 均 則 眾 者 勝 寡, 力 敵 則 智者 制 愚 ,智 同 則 有 數 者 禽 無 數。
-
Sportstudent/in
ich koch mir morgen mal so eine chanko-nabe - habe aber noch bedenken wg der unterschiedl garzeiten vom suppengemüse.
-
problematisch sollenja die pilze sein. nimmst du miu dinger oder einfach pfifferlinge. "chanko nabe ala ruhrpott"
ob der spanky sowas wirklich isst?
-
Flex Leser
 Zitat von SpankyHam
Nichts da. ich baue damit schon sehr erfolgreich auf.
Für mich heisst Aufbauen, Muskelmase aufbauen und kein Fett.
Du bauest zwar auch Muskeln auf aber auch sehr viel Fett.Was daran so toll sein kann, kann ich nicht verstehen.
 Zitat von SpankyHam
.Ist zwar anstrengend. Aber ich werde ja belohnt. Geht doch im Studio rumhampeln.
Aha du bezeichnest das was du da machst als anstrengend,im Studio aber zu trainieren als Rumhampeln.LOL!
 Zitat von SpankyHam
Da es beim Sumô keine Gewichtsklassen gibt bringt ein hohes Körpergewicht große Vorteile.
.
Darauf wär ich jetzt ohne dich nicht gekommen!
 Zitat von SpankyHam
Kann ein Anfänger sein Anfangsgewicht in den ersten vier Jahren seiner Laufbahn nicht um mindestens 10% steigern (wobei er im ersten Jahr durch das harte Training mindestens ebensoviel Gewicht verliert), so wird ihm meist nahegelegt, seine Karriere abzubrechen.
.
Es werden halt nur die besten selektiert.
 Zitat von SpankyHam
Auch die Nahrungsaufnahme wird als Teil des Trainings betrachtet.
.
Ist es beim richtigen Bodybuilding und Krafttraining nicht genauso? Nur achtet man da auch auf die Linie,insbesondere beim BB!
Was soll ich mit etwas mehr Muskelmasse wenn ich dazu richtig viel Fett zunehme? Da ich keine Lust habe so unproportioniert und uästhetisch rumzulaufen müsste ich es wieder abnehmen aber das ist sehr schwerr,ohne Muskelmasseverlust.Zumindest für den Naturalathleten!
 Zitat von SpankyHam
Der Kalorienbedarf eines männlichen Erwachsenen liegt in Japan bei 2300 kcal pro Tag, bei einem sekitori durchschnittlich bei 3000-4000 kcal und bei einem makushita-Ringer bei 4000-6000kcal. Anfänger erreichen Werte von bis zu 10.000 kcal täglich!
.
Hier sind die Werte für den wirklichen Bedarf und die wo man sehr viel Fett aufbaut sicher vertauscht!
Aber das ist natürlich auch Ansichtssache. Für mich ist der Bedarf die Kalorienzahl wo man aufbaut aber nicht hauptsächlich Fett!
 Zitat von SpankyHam
Die Lebenserwartung der Ringer ist höher als der Durchschnitt bei der männlichen japanischen Bevölkerung (allgemein bessere Ernährung, weniger Infektionskrankheiten).
Schon gemerkt dass dickere Menschen allgemein seltener an Infektionskrankheiten leiden?
Früher wo ich noch weniger Körperfettgehalt hatte war ich öfters erkältet als jetzt.
-
Flex Leser
Achja: Da die Sumoringer eh nicht nur rumsitzen und sich vollfressen ist die These des Threaderstellers widerlegt.Damit habe ich dann mit meiner Aussage doch recht
-
Discopumper/in
Es gibt sogar eine Studie zu diesem Thema (wird irgendwo im "Dogg Pound" auf intensemuscle.com erwähnt). Verglichen wurde die Zunahme des Muskelquerschnitts von Bodybuildern und Sumo-Ringern. Tatsächlich scheint der erhöhte Kalorienbedarf (und die damit einhergehende erhöhte Kalorienaufnahme) mit dem Muskelwachstum zusammenzuhängen. Deswegen gilt im DC auch: sei so aktiv wie möglich, treibe soviel Cardio wie möglich - neben dem Kraftraining. Offenbar besitzt also eine hohe Nahrungsaufnahme auch ein hohes anaboles Potential. Kurz gesagt, nicht nur der Kalorienüberschuss spielt beim Muskelaufbau eine Rolle, sondern auch die Höhe des Gesamtumsatzes.
Ähnliche Themen
-
Von Sean23 im Forum Anfängerforum
Antworten: 18
Letzter Beitrag: 09.07.2012, 13:57
-
Von junior bb im Forum Supplements
Antworten: 6
Letzter Beitrag: 02.02.2010, 19:41
-
Von Siko im Forum Supplements
Antworten: 11
Letzter Beitrag: 12.10.2007, 20:16
-
Von worldwidewolf im Forum Abspeckforum
Antworten: 4
Letzter Beitrag: 11.03.2007, 16:35
-
Von locki.at im Forum Anfängerforum
Antworten: 5
Letzter Beitrag: 20.12.2005, 11:50
Berechtigungen
- Neue Themen erstellen: Nein
- Themen beantworten: Nein
- Anhänge hochladen: Nein
- Beiträge bearbeiten: Nein
-
Foren-Regeln
|
|
|
Lesezeichen